07/05 上漲▲79點,收在9148點,成交值1973億
[昨日國際]
■美股:
●假期休市。
■歐股:
●購併題材推升歐股上揚,黑石集團將以超過200億美元高價買下美國第二大連鎖飯店希爾頓,乃旅館業史上最大手筆收購案,激勵歐洲最大旅館業者Accor同步勁揚10%,旅遊休閒類股單日大漲逾2.5%。瑞士信貸調高歐洲電信業者投資評等至「優於大盤」,此外,德國萊茵郵報報導德國最大電信業者DeutscheTelekom旗下T-Mobile手機部門將與iPhone獨家合作,帶領電信類股收紅。終場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上揚0.50%、法國CAC指數漲0.47%、德國DAX指數收紅0.31%。
■亞股:
●印度水泥業者預期建材價格將持續上揚而獲利看漲,水泥類股領漲印度股市;德意志銀行建議投資人買進印尼最大電信公司Telekomunikasi Indonesia,推升大盤第三天創新高;國際油價走揚,瑞士信貸建議買進棕櫚樹種植產業類股,全球最大棕櫚樹種植商IOI 領漲馬來西亞股市;美國五月份工廠訂單衰退小於預期,鴻海等外銷類股領漲,台灣股市以上漲0.81%居冠。新加坡股市獲利了結賣壓出籠;菲律賓政府年度稅收可能低於預期而擴大財政赤字,菲律賓股市以下跌0.54%墊底。
[今日券商報告整理]
http://pchome.syspower.com.tw/report/
http://stock.yam.com/aft_market/index1.html
元富投顧研究部 提供 (2007-07-05 17:40:00)
大勢分析: 台股今日再創波段新高,量能仍維持在1973億元,指數收在9148點的位置,從兩天前大盤出現1835億元的大量後,指數連漲三天,大盤格局也由盤整型態轉變為盤堅格局,推估在外資持續回補,國際股市持續走高,加上融資水位未大幅攀高前,大盤不要預設高點,仍以強勢的「高檔盤堅」架構來看待。近期盤面上熱絡的個股,大概幾個重要方向,包括具資產題材的傳產龍頭股,股價似乎仍是持續走強,因為畢竟長線位置相對低,在政府積極作資產題材下,可持續留意。另外外資著墨多的個股,近期也相當強勢,各大產業的龍頭股,適合中長線佈局的投資人來操作。最後投信鎖單和實戶介入深的小型電子股,這些個股以業績為最重要操作依據,在電子次產業中的IC設計、LED和太陽能概念仍多法人認養股,也可在震盪過程中尋找切入點。基本上大盤盤堅架構持續,可留意上述各類股操作的方向。
[法人動態]
外資 投信 自營商
124.49 52.72 2.94
總計(億) 180.15
累計本月至今日止
404.09 112.63 54.23
外資買超繼續增加。
[今日走勢]
[觀察心得]
美國原油攀升,台幣微貶,看來台幣有一撐在32.7上下;台股價量齊揚,多頭再下一成,今日資增券增,空方不甘心,如果繼續賭空兩、三日,這將會讓台股短線的籌碼面就會變得比較安全。算一下中線籌碼變化,台股3月到現在漲幅24%,融資增幅18%,還算安全尚未失控。台股再創新高,期貨放空部位增加,指數維持逆價差,OI續強,我看台股短期易漲難跌,如果9100附近沒有壓力,那上看萬點真的是指日可待了。不過記得下半年還是對於電子類股較有利基點,另外政府一週一利多,應該最後會開放大陸人來台,所以傳產的資產、航運、觀光、食品類股到時後也會發難,我記得我推薦過統一,加減佈局一些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但我觀察的整體隱憂有三:
1.單日當沖量創新高,短線熱會有小幅度回檔,但仍是預期長線多頭的加碼點。
2.上海A股大跌,龍頭股市走弱,全世界也好不到哪裡去。台股、南韓仍有獨強的機會。
3.美國房地產股積弱不振,油價又上揚突破70元。
身為一個攻擊型的交易者,明日如果拉回,尋找起漲的個股,加碼應對!
[其他訊息]
台灣財管市場需朝財務規劃轉型,鼓吹產品銷售非長久之計 記者 沈以文
路透台北電---台灣銀行業者近年來莫不以衝刺財富管理為目標,但學者與分析師認為,目前以產品銷售為導向的作法,容易陷入價格戰泥淖,無益於獲利,銀行需要轉型,朝提供專業財務規劃的方向努力.他們表示,本地銀行跨入財富管理市場為時甚短,產品設計規劃、銷售經驗與人員培訓尚不足,目前一窩蜂地搶賣基金等商品,不但引發削價競爭的價格戰,同時也可能帶來投資糾紛.
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負責人陳允懋在出席"路透2007年高峰會—資產管理"時即表示,隨著銷售產品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交易性商品必定會逐漸減少,透過提供客製化(tailor-made)的整體解決方案,才是擴大客戶總資產市場佔有率最有效率的方式.惠譽信評分析師黃佳琪表示,"本國銀搶著賣基金,追求手續費的收入,甚至殺價競爭...以產品去推可能會有問題,因為當市場熱的時候消費者可能沒意見,但行情差的時候爭議就來了."
據金管會估計,台灣財富管理市場規模約5-6兆台幣.共有39家銀行獲核准開辦財富管理業務,其中七家為外商銀,32家本地銀行,相當於近八成的本地銀行均已投入此市場.
**轉型為財務規劃**
銀行業者指出,本地銀行仍以推銷基金及結構債賺取手續費為主要商業模式,但因商品同質性高,也帶來了削價競爭及客戶糾紛的風險.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即指出,由產品面推動的資產管理市場,容易引發糾紛,"這種獲利方式不太能長期維持."陳允懋即以瑞銀自身為例指出,該行理財專員的績效並非以銷售多少產品來評估,領取的亦非銷售佣金,而是薪資.在這樣的架構下,才能贏得客戶的信戶,協助客戶建立資產配置.
分析師也表示,銀行必須要累積客戶資產,收取的管理費用才會多,這才是長久可行又有效率的經營模式.本地銀行財富管理龍頭--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也朝著財務規劃轉型.該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隋榮欣在出席路透峰會時指出,從事理財規劃的銀行,與還停留在product push(產品銷售)的銀行,將會有很大的差距.
惠譽信評6月發表報告指出,中信銀去年平均每位員工賺進234.6萬台幣手續費,在本地銀行中排名第一,幾為整體平均值61.5萬的四倍.手續費收入在平均值以上的本國銀行僅14家,顯示前段班與後段班成績差距越拉越大.
**風險揭露**
政大殷乃平教授認為,台灣金融機構本身在資產管理領域訓練不足,在經營財富管理時對風險也欠缺了解,致使風險轉嫁到投資人身上.他不以為然地表示,"台灣的理財專員對客戶只是宣揚獲利面,對風險卻一知半解,遑論盡到告知義務."針對目前最熱門的海外基金投資,殷乃平語帶憂心地指出,許多人忽略了美元長期走勢仍然趨貶,諸多以美元計價的海外投資標的,其實蘊含了相當大的匯率風險.
前年發生的結構債危機就是風險未能規避的慘痛教訓.當時債券型基金大量買進結構債,當市場利率越跌,結構債價格越高;但隨著全球展開升息循環,結構債便形成跌價與流動性的問題.後來還是靠著金管會強迫投信業者自行吸收虧損,才拆除了這顆地雷.
殷乃平建議,政府當局需建立嚴格而有系統的管理措施,才能導正目前略顯失序的財富管理市場.他建議,開設相關的訓練課程、建立證照制度、違規即吊銷執照等措施,將有助於健全台灣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
[庫存持股]
http://www.wretch.cc/blog/Saber422&article_id=15309772
有停有保佑~~請自行在買進成本10%以下停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