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04 上漲▲207點,收在8470點,成交值1653億

[昨日國際]
■美股:
●類股漲跌互見,大盤在平盤上下游走,終場跌多漲少。二月ISM 製造業指數自前期的50.7 下滑至48.3,優於預期的48.0,但已是第二度落在擴張點50 以下,一月營建支出下滑1.7%、不如預期,讓投資人對疲弱的景氣前景仍抱持擔憂。此外,巴菲特對今年保險業獲利展望保守,拖累金融類股滑落1.2%,美銀證券調降蘋果獲利預估,Piper Jaffray 證券調降網路類股投資評等,衝擊科技類股收低0.6%,成為拖累大盤的兩大族群。所幸原油與銅礦等商品價格走揚,帶動能源及原物料類股分別上漲0.8%及1.6%,德意志證券看好美元貶值及海外需求可挹住奇異等工業類股本季營收5%,攜手發揮撐盤效果。終場道瓊工業指數下跌0.06%至12258.90 點,史坦普500 指數上漲0.05%至1331.34 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0.57%至2258.60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0.73%至345.5 點。

●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總裁Charles Plosser 表示一旦金融市場恢復穩定,應該再調升聯邦基金利率,暗示通膨威脅增加,二年期與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利差擴大至三年半以來最高水準,顯示投資人認為聯準會持續的降息舉措將加速通膨上升,十年期公債領跌。

■歐股:
●市場擔憂金融類股信貸虧損可能持續擴大,加上巴菲特出言表示保險業今年獲利將降低,投資人信心倒地不起,保險類股賣壓沉重,安聯集團、瑞士再保等股價收黑,歐股連四日下跌。瑞士信貸預估瑞士銀行可能需減記高達150 億美元金額,瑞銀股價隨之收低,銀行類股走勢疲弱,不過,歐洲市值最大的匯豐控股因新興市場的獲利彌補了由美國次貸產生的虧損,去年盈餘成長21%,股價逆勢收紅。終場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下跌1.12%、法國CAC 指數走低1.0%、德國DAX 指數收黑0.86%。

■亞股:
●美國最新經濟數據多所疲弱,投資人憂慮美國經濟成長停滯將不利全球成長,而銀行類股恐將公布更多次貸損失,拖累亞洲國家股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尼股市全面走跌,尤以新加坡股市下跌3.30%,跌幅最深墊底。

[今日券商報告整理]
http://pchome.syspower.com.tw/report/
http://stock.yam.com/aft_market/index1.html

元富投顧研究部  提供  (2008-03-04 16:30:00)
大勢分析: 台股今日再度展現驚人爆發力,在美股和亞股表現平平之下,台股『一枝獨秀』以開高走高收長紅格局作收,終場指數大漲207點,量能放大至1653億元,在此同時新台幣也以強勁升值走勢來應對台股的大漲,若以『股匯市齊揚』的走勢來看,台股3月總統大選的資金行情,似乎有持續發酵中,未來仍留意主流股作多的時機。先以指數的位置來看,台股今日的長紅K棒的確是多頭的強心劑,近期曾說明8500點的位置約要有2000億元左右量能來攻堅,大盤才有有效突破的機會,以目前價量結構來看,台股未來只要量能加溫,不排除有機會突破重要關卡,量能仍是近期觀盤的第一重點,而就價來看8550-8650區域,將遇到下彎的半年線和年線位置,為價的重要觀察點,簡而言之,台股中期多空將有攤牌機會,近期觀盤應特別留意中期方向。而選股方面,雖量雖有放大跡象,但未來若沒出現2000億元大量,短線還是以觀光、中低價資產、中概內需為選股主軸,電子股先以跌深反彈看待,操作上淺嚐即可。

[法人動態]

外資 投信 自營商
82.64 15.85 6.63
總計(億) 105.12
累計本月至今日止
-52.34 4.72 4.41

外資繼續小幅買超。

[今日走勢]

[觀察心得]
美股昨日下跌,台股開小高盤中又繼續走高,尾盤上漲200點。沒有攻過新高點,但成交量衝到1600E,這幾天量能都不是很穩定。融資繼續增加,籌碼越來越不穩定了。

日線格局,今日多頭走出力道,畢竟不漲不行,連一般散戶都知道要看空,市場反而走軋空。10日線暫時守住,KD也進入鈍化的第一個階段,但均賣壓力不小,並沒有因為上漲200點而化解賣壓,法人出貨多半不會馬上下跌。等出貨完畢,就知道了~

加拿大央行降息兩碼,連加幣也開始不穩了。聯準會主席(Fed)Ben Bernanke今天表示,拖欠抵押貸款與房屋遭銀行查封的情況將進一步加劇,房價可能會持續下跌。同時美國股市月線連續四個月下跌。整體來看系統風險仍高。


[其他訊息]
《SAFT專欄》銀行回歸傳統業務模式並非萬靈丹
(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撰稿人,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撰稿 James Saft

路透倫敦3月4日電---銀行業重返"往日的美好傳統",聽起來挺不錯的;但果真如此,我們很可能悔不當初,因為那意味著貸款減少、信貸成本上升,經濟成長亦會降低.信貸泡沫破滅重創金融業,引發了許多議論,不少人指銀行應回歸基本營運模式,切實了解放款對象、從事單純的傳統放款業務,而且本身應承擔多數的風險.

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主管Hector Sants便有感而發.他上周表示,信貸危機將對"放款加轉銷模式"(originate and distribute)造成一些壓力,迫使銀行業向往日的傳統營運模式靠近.

Sants對BBC電台表示,他不認為金融市場可恢復危機前的運作模式--銀行放款後,貸款大量證券化,轉銷給各類投資者.他很可能是對的,而如果銀行回歸傳統,監管單位的日子也的確會好過一些.但是,如果他真的說對了,無論是家庭還是大型企業,大家的信貸成本都很可能會顯著升高.

**放款加轉銷模式**

Sants所稱的"放款加轉銷模式"之所以興起,是因為銀行業認為可藉此大獲其利--與其死抱著貸款資產,不如把它們重新包裝,然後轉銷出去.而這並不是銀行業"將燙手山芋交給下一個笨蛋"(greater fool)的遊戲,至少,起初並不是那樣的.

"放款加轉銷"是這樣做的:銀行憑藉著信貸專業和對借款人的了解,發放抵押貸款,亦為槓桿收購提供資金.然後銀行將這些貸款包裝成各類證券化商品,為它們取得信貸評級機構的評等,以便對沖基金及退休基金等機構依自身的風險報酬目標買進這些商品.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但實際上此一過程大大出軌,而且這也不是完全無法逆料,因為銀行為了賺錢必須完成交易,而證券評級的費用則是由發行方所支付的.正如我們所見,出現了許多荒謬可笑的貸款,情況完全失控,複雜的證券化商品幾乎已沒有人要買.

簡而言之,上述模式以高度的貪婪、大量的失算以及乖異的誘因著稱,而銀行、評級機構、投資人和監管機構全都有責任.但這種模式如果真的走進歷史,或許我們會懷念它呢,真糟糕.

**風險與效率**

上述模式最大的優點是高效率.揚棄此模式在許多方面或許是可行的,但看來都會永久推高借貸成本.假如僅剩銀行在放款,它們為了充實資本,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收取較高的利息,這正是我們當前目睹的情況.而如果證券化市場捲土重來,但模式簡化,且建基於一種"買方自己小心"(buyer beware)的體系,成本一樣會墊高.

如果大家對評級機構與銀行的功能無法恢復信心,將會有兩個後果.一是財力豐厚的投資者將聘請更多人從事信用調查,此成本將由借款人與投資人承擔.二是投資人進行交易時,可能會額外要求更高的回報,以補償因不了解借款人而承受的風險.

"若脫離'放款加轉銷模式'較長時間,銀行帳上得保留更多的貸款,這會鎖住資金,令它們可放貸的額度減少,"倫敦政經學院教授Richard Portes表示.他身兼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主席."這裡頭沒有什麼火箭科學.整體而言,放貸的效率會降低,"Portes稱.

**3-6-3解決方案?**

放貸效率降低將壓抑經濟成長,而且成長的波動亦會加劇,這顯然不利資產大幅升值.那麼,有什麼替代方案嗎?

Portes聯同一些專家撰寫了一份有關國際金融穩定的報告,建議信貸評級機構的收費由投資者支付,並採取措施鼓勵放款機構保留多一些貸款,但也決不是完全不能把貸款轉售出去.

舊式的銀行業務曾有"3-6-3"之稱,指"3厘借錢,6厘放款,下午3點打高爾夫".回歸這種老派的作法顯然不符大家的期望,因為如此一來,貸款成本會更貴,經濟成長也會降低,而且...大家還會看到更多高爾夫格子褲.

[庫存持股]
http://www.wretch.cc/blog/Saber422&article_id=15309772

有停有保佑~~請自行在高點回檔10%左右停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ber422 的頭像
    saber422

    saber422

    saber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